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

  1. 文本論題:何謂反智?政治傳統與智性的關係是什麼以及如何判斷?
  2. 余英時先生從儒、道、法思想入手,探討三家對智性和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並觀其發揮影響力的朝代在政治實踐中的官僚制度變遷,以證明「中國的政治傳統中一向瀰漫著反智氣氛」的發現。
  3. 儒家提倡積極運用智性及推廣「禮樂」、「教化」的知識,並鼓勵知識分子以「行道」為目的參政和抱持批判精神議政,絕不可為一己謀利而成為皇帝馴養的政治工具。道家以老子和黃老學派為代表,認為世間唯一的真理——「道」掌握於君王手中,此乃放諸四海皆準的最高原則,作為知識分子的眾臣不得批判存疑,否則將帶來政權動蕩與王威受損。道家也認為以此君王之「道」教化民眾,「虛其心、弱其志」使民眾免於獲得知識而作亂、違反聖人的政策與路線,是維持政治秩序與統治正當性的手段。法家與道家皆同意政治的「一重標準」,渴望達成的最理想情況也是人民臣子愚昧而俯首帖耳接受有智慧的君主統治,區別在於法家以利誘人民務農、從軍和武力鎮壓知識分子雙重手段以達目的。而更為精密控制知識分子的思想發展為「儒學的法家化」,此一轉變來自於漢朝初年,其將儒家「道統」與「正統」的二分置換為「春秋大一統」,以代替黃老的「一道」和法家的「一教」,將「尊君卑臣」變成了儒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並推廣至君臣的生活方式之中,從本質上改變了儒學的精神,進而儒學更成為了酷刑和吏事的緣飾物,即從儒學經典中推導出以法家方式和思維殺人的正當性,從身體物質及理念意義上皆使知識分子和批判者失效。
  4. 政治傳統反對智性表現在政治思想家及統治者不允許知識分子對權力發揮約束作用,只有唯一一套價值觀(君主價值)能流通於社會,此乃政治秩序得以存續和維持的條件。筆者認為,三家的政治思想傳統不僅是為古代君王提供了治國和治理之道,還在於其歷代以來的社會沉澱影響了一般中國人民認知政治秩序的價值與觀念,此造成的結果是人民亦只允許一套價值觀的流通,雖價值觀的內涵在現代中國的語境之下不斷變遷與重構,但依舊不改專斷與排斥的性質。在此情況下,反智的當代性更加突顯,其不僅是思想家和統治者的論述和政治制度,更是人民所期望與追求的價值本質,至此中國要實踐自由則更加不可能。
  5. 余英時先生未定義何為「智性」而僅描述了反對智性的表現,並將知識分子直接當成智性代表,並提及「我們將盡量用『反智論者』一詞來兼指『反智性論者』和『反知識分子』兩者,非十分必要時不再進一步加以區別,以免引起了解上的混淆」。但若古代的知識分子僅是因為科舉考試成績傑出而入仕途,卻不見得擁有察覺現實問題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治理能力,其懷著良善意志和批判精神參政並議政恐怕也難以有助於君王統治,反而君王本身即自知、自覺、自省發展「智性」而有充分的治國才能,即使不任用知識分子也能實現善治,此或許為「智性」與「知識分子」之間的斷裂。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討論何為知識分子和智性,如何批判地議政才能督促君主善治。

3 則留言:

  1. 政治思想史方法論的討論重點是這些文章採用什麼策略進行出於哪些預設的論證,明早還請多從以上提示說明本週閱讀心得。
    這樣才有機會考掘作者明示的寫作目的和文中可能的微言大義。以本週指定的三篇文章,皆屬非專業論文,乃作者向大眾宣講的研究心得。但其中用了哪些材料鋪陳哪些關鍵論證是第一層,為什麼是這些材料和得以發揮如此作用則是第二層,作者以通俗文章向公眾展演傳達了什麼屬於中國讀書人固有的淑世情懷,更是現階段中國年輕人必須仔細認識和沈澱的要緊元素。如果可以由此連結中國人為學傳統及其中難以割裂的現實感,便是立足於學院的堅實倚靠!

    回覆刪除
    回覆
    1. 請務必吃過早餐再進來上課,時間到,就要開始作戰了,先前幾週是暖身,辦正事有不同規矩!謝謝合作!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