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3日 星期二

為何及如何重建政治論述

Pocock, J. G. A. 2009.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Towards the Historiograph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一、摘要

  1. 歷史路徑和哲學路徑。J.G.A Pocock提出「抽象層次」概念,批評傳統思想史研究中,哲學路徑將政治思想放置於高度抽象的層次上,並設定其融貫且理性,使現實和傳統濃縮為單一層次的描述,不具有歷史解釋力。他認為,抽象層次隨思想家言說意圖不同而變動,並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游移,其性質是多樣且複雜的,研究者的任務即是以歷史研究途徑問「思想者處於何種情境,為何及如何這樣思考?」來發掘並確認思想發生在哪個抽象層次上,以避免提出不相稱的提問和無關的解答。
  2. 重建論述的研究方法。以上所談及的情境主要指社會和語言情境,J.G.A Pocock認為後者尤為重要,因而藉由重建政治論述脈絡,並將論述當做事件研究是為必要。論述乃出自於一套關乎人性、社會、歷史等的特定價值體系,以孔恩的話來說,這套世界觀即是某一共同體成員共享的「典範」。政治社群中的典範不如科學典範般界限明確,而常是模糊交疊的,且典範亦多元並存而彼此競爭衝突,而論述即是依附於典範,也是為了捍衛典範而生,其豐富的意涵只有透過建構一個由競逐典範所形成的場域才能理解和分析。因而,論述、典範和場域三者及其關係構成重建論述所需關注的重點。

二、問題
  1. 什麼是政治論述?是原本即具有公共性,或是經由解讀和分析而具有公共意涵的言說與文字?重建政治論述的目的是為了全觀地展現論述的面貌和其脈絡?若論述與脈絡變動且多層次交雜,而研究者亦受當下語境所限而無法處在俯瞰歷史脈絡的視角,這種重建是可能的?
  2. 若僅秉持求真還原的目的重建論述,恐難兼顧政治學研究的當代性與現實感,而當重建旨在賦予論述當代意涵,在J.G.A Pocock所談及之外,還需進行何種必要的「加工」?

關鍵詞:抽象層次、政治論述、競爭典範、場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