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
如何透過檢索「數據庫」研究某一時代的觀念變遷?
二、摘要
- 前兩篇要旨。作者透過比較分析「權利」、「民主」、「共和」等西方政治概念在近代中國的使用頻率和意涵轉變,考察中國對西方價值的選擇性吸收、重構或放棄如何影響現代重要政治詞彙和觀念形成,以助理解現代的政治現實。
- 詞彙與觀念變遷的關係。作者將《新青年》、《新潮》雜誌和《萬國公法》、《群己權界論》等翻譯作品作為詞彙研究的文本,理由可能是其對救亡圖存的青年和知識份子產生廣泛且重要的影響。分析文本中詞彙出現的時間、數量、用法三者互動改變即可對應至觀念變遷,以《新青年》1915年之1926年「權利」一詞的變化為例,先辨別這段期間「權利」一詞的主體變化,歸類為「個人權利」、「群體權利」、「國家權利」,再統計出不同年間、三種用法的使用次數,進而納入時間橫軸中,即能發現1921年前「集體權利」觀念提升而「個人權利」逐漸被拋棄,在1921年《新青年》成為共產黨機關刊物後,「權利」一詞愈趨減少,而馬克思主義階級觀點逐漸佔據主流。
- 脈絡化的詞彙分析。作者提醒,中國知識份子翻譯、使用外來詞彙時,受其特定歷史情境和深層文化結構制約,因而研究者在辨析詞彙的意義時,除了重視詞彙在例句中的用法和意思,更要將文本與社會背景聯繫考察,避免斷章取義。
- 觀念史圖像中的事件影響。在分析詞彙發現觀念變遷的現象後,則要進一步解釋觀念為何及如何變遷。作者在第三篇文章認為,若能明確界定「重大事件」發生的原因,理清其中複雜的因果關係,就能闡明普遍觀念變化的邏輯。重大事件(觀念史圖像中的事件)意指強烈影響參與者行動的社會事實及其詮釋、評價方式,是主客觀交融的產物。此表現出觀念通常會支配人的社會行動,而社會行動又進一步影響觀念系統變遷的互動關係。
- 何種性質的文本能作為觀念史研究政治概念的對象?作者以《新青年》雜誌的詞彙為例研究1915-1926年間知識群體的觀念變遷,而在1918年時,第4卷第3期刊登《本志編輯部啟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號起,投稿章程業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至此雜誌所能彰顯的可能僅是七位編輯的觀念變遷,1923年共產黨接手《新青年》,若為政策宣導之故發刊,動機和影響力或許也會隨之改變。雜誌的主筆、讀者、處境皆可能改變的情況下,如何能聲稱其平滑且準確地反映了觀念變遷?另外,如何研究當時一般不識字民眾的觀念變遷?如今人們無論口說或書寫詞彙都不再嚴謹時,以同樣的方式研究觀念變遷是否可能或有意義?或許該反過來進一步追問,使用政治概念的隨意性展現了何種觀念變遷?原因何在?
- 若要解釋觀念如何及為何變遷,經由明確界定重要事件發生的原因並理清複雜的因果關係的方式是否可能?作者在第三篇雖闡述了「觀念史圖像中的事件」的研究方法,但似乎並無說明如何明確界定事件原因及理清複雜因果關係以回答問題。若歷史發展有所斷裂而並非全然因果,更無致使事件發生的確切原因而是處在各種不確定性中,以上的研究方式則有檢證的必要。
四、關鍵詞:重大事件、政治概念、數據庫、觀念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