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政治思想史研究與「語言」分析

Pocock, J. G. A. 2009. 'Texts as Event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he Subaltern and the Subversive.'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一、摘要
  1. 兩篇要旨。J. Pocock認為歷史是多維的,歷史研究者應當摒除壟斷思想和話語霸權的企圖,試圖把文本當做事件,即復原概念或思想的歷史性解釋,並將之置於不同的、他者的多重語言脈絡中,才能夠較真實地還原歷史的複雜面貌。
  2. 語言與社會的關係。作者強調若要研究文本,需將之放置於其創作時所處的脈絡之下,其中語言脈絡尤為重要。語言指某種「典範」指引下的政治論述的慣用語或修辭,因典範相互競逐,語言亦具有多種型態與衝突特質。語言與政治生活處於互為建構的關係,即語言和社會流通的理念、政策、制度、事件等相互蘊涵,構築成多層次而不可分離的歷史圖像,語言因而成為理解政治生活的關鍵。
  3. 文本解讀的可能性。作者認為,「文本即事件」表現為某一語言在歷史上實際發揮了什麼影響,即語言或論述的「行動」特質。讀者在閱讀和理解文本時,不可避免受所處背景影響,進而以其方式詮釋、轉化了文本內涵,此時作者意圖與讀者理解之間產生斷裂,同時政治論述也得於讀者間,在不同層次中被認知和使用,從而具有多重意涵。因此,文本解讀的多種可能性使任何人都能控制論述行動的意義,此種文本和語言分析呈現出多元歷史的發展模式。

二、問題
  1. 文本在重建歷史過程中發揮什麼作用?J. Pocock將文本置於時代脈絡和語言情境中,強調分析文本論述所使用的語言,以尋找或還原作者所自知或不知的豐富歷史內涵。文本在此似乎僅作為承載語言的素材使用,因而並無提及觀照和辨析文本的整體意義,此忽略之舉會否造成斷章取義的語言挑選和分析,難助實現J. Pocock所期待的政治思想史研究目的?
  2. 語言脈絡如何有助於理解政治生活?如摘要所言,語言與政治生活成互為建構的關係,此表現出的社會觀乃政治生活是由各種不同且相互影響的活動集結成的整體,而非某一活動(如生產方式)具有本質影響力和決定性而形塑成的結構整體。那麼,J. Pocock是否應當先闡明,為何強調語言在理解政治現象上比起非語言因素更具有關鍵性和優先性,或何種情境下更適於從語言脈絡下手?

三、關鍵詞:政治思想史、多維史觀、語言脈絡、論述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