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思想史的意義與理解

Skinner, Quentin 1978. ‘Preface.’ In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Thought, iv-xv.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Quentin 2002.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57-8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摘要:

  1. Skinner認為,研究與詮釋經典的思想史研究者所探究的是,文本所希望表達中心思想(fundamental concept)以及文本作者對於社會、道德、政治、宗教各個層面上所堅守的問題關懷為何。Skinner認為這樣的探究,使得研究者在過程中以及詮釋時,不可避免產生的謬誤:一是以個人的既定的觀點或經驗詮釋作者的語意,這樣的謬誤很容易會陷入例如時代上的錯亂 ,以不同的時歷史背景作詮釋;或是做成超出文本作者所可能考量或甚至不曾考量的解釋。二是對於文本中心思想(fundamental concept)的考察,Skinner認為考察文本中心思想是重要的,但研究者往往出現對於文本中心思想的預設與執著,以至於對文本主題的誤讀,論述的主體亦會因此被忽略。三是將成為文本解決係現實困境的典範,而因陷入謬誤的得出的結論Skinner認為只是一種「神話」(mythology)。
  2. 以上的謬誤除了將文本做了粗糙的分類與解讀外,並無助於對文本進行理解,研究文本或對話不應純然的只從字裡行間進行閱讀,理解文本,必須要回作者書寫時、談話時的政治社會脈絡當中,探尋當時的意識形態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書寫時的意圖(intention)為何,另外,Skinner認為並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論述,每一套論述具都獨特的意圖,其所對應的也是單獨的問題,也因此不應以過去文本的所關懷的主題對應現實問題。

問題:

  • Skinner認為以意識形態的史觀作為研究方法,對於特定時期歷史研究所能涵蓋的範圍較為廣,惟一般政治生活的展現或行為並不全然只因當下的政治社會環境所影響,同時亦存在因過去反覆的準則或習慣,依照Skinner的論點,論述僅能與同時代的進行比較,亦不可對應現實,那歷史研究會否因之成為各個時代的獨立敘述?現實問題完全不可能有可借鏡之處?

關鍵字:


  • 思想史、意識形態脈絡、普遍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