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樓後座,2003,黃真真
---------
天水圍的日與夜,2008,許鞍華
天水圍的日與夜
這部電影在故事上沒太大的起伏,就是記錄兩位主角(單親媽媽跟獨居老太太)的日常,上下班、回家、煮飯、跟家人的互動...
第一次看的時候會覺得導演好像真的是把某些居住在「天水圍」這個地方的人的日常生活作了一種忠實的呈現,也像是在為「天水圍」這個地方去污名化,因為「天水圍」這個地方,從以前開始被冠上「悲情城市」的別稱, 社會問題、家庭倫常慘劇不斷發生在這個新市鎮,因此有些評論會覺得,主角的角色設定不夠「天水圍」(因為天水圍目前居住的人口接近8成都是從中國到香港居住的新移民,但從導演穿插的工業時代的照片,主角應該是土生土長在香港的人)
但再看一次的時候,就會開始想要問為什麼他們的生活是這樣?電影裏的主角們,在故事裡面沒有抱怨困苦,尤其在描述主角小時候扛下養家重擔,再穿插一些香港工業時代的照片,這部分我覺得導演有刻意渲染香港人的奮鬥精神、遇到再大的生活困境也可以樂天知命等等...也因此我會解讀成,其實這部電影不只是「天水圍」的故事而已,而是現今香港生活的縮影,而一系列的「悲情」剛好被聚集到「天水圍」這樣的一個地方,但為什麼,卻從來沒有被解答,這是看完這部電影後的反思,對我來說,在香港繁榮大都會的背後,這樣的「悲情」,他是需要被看見,被理解甚至是被反省,因為這樣的「悲情」是有可能發生在各個角落。
請說明選片理由,以方便討論。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