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因為我找的電影網站全屬大陸,所以需要下載Google Chrome內一個簡易插件,翻到墻內才能觀看。步驟如下:打開Google Chrome,點擊右上角的「一排點點」



二、電影
《歲月神偷》,2010,香港,導演羅啟銳
《巴爾扎克與小裁縫》,2002,中國/法國,導演戴思杰
《吹夢巨人》(The BFT),2016,美國/英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
三、試解析《歲月神偷》
《歲》講述1960年代香港深水埗一戶賣鞋營生人家的艱困生活,借兒童及少年之眼體察庶民生活低賤,唯有認可並奮發成為殖民時代特定成功典範,才能立足之社會、造福全家的故事。筆者認為全片最核心的內容在於「英語」這門殖民政府的官方語言如何無所不在地發揮作用,無論在日常愛好、校園氛圍、生活聊天中皆可見不斷深化的語言與階級關係,肯定殖民政府帶來的經濟效益,並潛移默化形塑普通香港市民即使貧困亦保有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態度。
電影開頭羅家弟弟把頭罩入魚缸,畫面不斷閃過1960年代的香港社會圖像,配樂為Dancing On The Moon,這是一首由外國人組成的香港樂團The Fabulous Echoes翻唱的歌曲,在六〇年代紅極一時。此時穿插畫面中的交通工具仍是現代化汽車與傳統手推車共行,配合窗戶晾曬衣服的雜亂街景和身著襯衫領帶玩耍的小學生,儼然中西新舊混合的時代,而這首舞曲爵士風的英文歌曲得以在當時廣為流行,則說明西洋和現代化已被認可為更時尚、更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與之相似的是哥哥平常的興趣是收聽收音機、彈奏演唱,弟弟哼歌皆為英文,實則是與其階級格格不入的趣味。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情節是羅媽媽買了八盒月餅卻不讓羅弟弟吃,原因在於要把月餅送給英國警察白禮儀,殖民者扮演維護治安允許人民做生意營生的角色,討好他們才得以生存的卑微境地展露無遺,卻又理直氣壯地恭維對方,可說是一種別比無他法的自我說服策略,羅媽媽亦如此教育下一代,弟弟雖心有不服,但或許終究有一天也會踏上同樣認知自身身份的道路。接著,英警白禮儀到羅家作客,與羅弟弟的對話揶揄「羅」姓的翻譯應該是Low,同音撈,意為賺錢,而不該是Law法律,因為香港並不講也不在乎法律,而是重視那些精通英文且能識時務賺大錢的人,並戲弄羅弟弟倒背英文字母證明自己。以能否賺錢為標準強調殖民者的語言勝於中文,並從姓氏翻譯Low的中文意思嘲諷羅家階級低下,音譯「撈」變相刺激他們追逐財富,語言作為中介的實質作用正展演在這一刻。
實際上《歲》的完整劇情旨在敘述動人的家庭故事,把個人經歷與家庭情感置於歷史的洪流之上,無不反映出作者對六〇年代人民奮力追逐殖民者生活方式的嚮往與懷緬。導演沒有提問的是:雖然身為二等公民深受嘲諷與欺凌,但同時也享受著殖民帶來的安定與繁榮,作為身處那個年代的人們,又該如何面對這種衝突?導演所言開拍《歲》的動機是「看到八〇後的問題,青年的迷茫和社會的負能量」,然而卻不打算從現實入手理解這種現象何以發生,卻轉譯香港精神為片面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企圖以此鼓勵年輕人奮發向上。在情節安排和大牌演員的演繹之下,這部片足以賺人熱淚,卻更掩蓋了本該面對的現實問題和反省殖民歷史的態度。在面臨經濟不再像以往那麼景氣與內地政治壓力下的香港,除了不假思索地渴望回到過去,今後的路又在哪裡?這或許是批判這部電影之後,重視導演良善動機的其他提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