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本土意識的崛起

《誰的城市?戰後香港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羅文生編,1997,牛津出版社

<「本地人」從哪裡來?從《中國學生週報》看六十年代的香港想像>,葉蔭聰

1. 文中論者引用一名在香港長大的美國學者周蕾的理論,她認為「香港」是這樣的一個空間:「⋯在殖民者與主導民族文化的第三空間。」作者認為,5、60年代的香港本土意識的崛起,恰恰是因為在當下中國民族主義以及當時的殖民主義所結合而成的意識形態。
2. 《周報》早期是由當時一群逃離中國共產黨的民族主義知識分子所組成,作者利用觀察《周報》內容的改變來探究當時香港的文化與政治形態的變遷。
3. 刊登及評論的內容不無關於當前所發生的社會事件,而《周報》所呈現的意識型態是清楚的:承繼五四運動、認同中國文化、反共。作者提到當時的《周報》表現出一種慾望:希望啟蒙本地人,認為當時的香港人尚未「中國化」,因此在當時《周報》很大程度上掌握著香港的文化主導權。
4. 當時香港被認定為是一個「自由世界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堡壘的邊界」,《周報》的後期轉向報導一些同樣為「自由」國度的消息,例如:澳門、新加坡...
5. 主張克服殖民壓迫,學習殖民文化語言,維護民族光榮;主張社會和諧安定,不對殖民政權公開批判,亦不否定自身中國人的身分,兩種身分被交替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