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尼各馬可倫理學》
- 假設:公民美德無法透過教育培養,而需仰賴於政治體制與生活方式潛移默化形塑
- 若先探討「公民」概念的古今差異,可知古典公民的身份來自於特定城邦,並屬於城邦,如果離開了城邦,公民非神即獸,亦難以為人,因而這種公民身份具有限定性與具體性,體現在公民必須在固定的疆域從事巨細靡遺的政治活動,而「公民美德」則是由具體城邦的法律、習慣、風俗養成,因而採取不同政體的城邦對「好公民」的定義也不盡相同。現代公民身份來自於人脫離自然狀態建立國家,因憲法規定具有某國籍的居民即自動擁有公民身份,即使久不居本國,亦無損其公民身份,不再具有古典公民的限定性特征。而後隨民族國家和資本主義發展,現代公民更似融合了臣民、市民、選民等多重內涵,但彼此也相互競逐甚至斷裂,公民身份因而也糅雜了更複雜的因素而不再僅聚焦於政治活動,可政治活動又常被窄化至投票選舉,因而現代公民的概念顯得既廣泛又單薄,且因政體類型趨同,各國的「好公民」越來越相似,內涵卻也越發空洞。
- 現代公民教育旨在提供政治常識,但卻無法讓公民知曉如何作出正確的議題決策或選出恰當的領導者,甚至評估政體的狀態。允許人民行使權利,卻不考量其前提條件為何及將造成何種結果,是當今政體運作及政治教育的常態。然而若培養公民美德,則要求公民既要是統治者又是被統治者,這意味著公民不僅要有能力承擔治理(或選人治理)的責任與義務, 也要有等待國家公正法律形塑出最適合彼此生活方式的渴望和期待,至此才有可能讓公民擺脫蒙昧為惡而不自知的狀態。培養公民美德顯見比教習政治常識更有利於公民生活及國家發展。
- 就培養公民美德而言,亞里士多德提及「這裡還有待商量的問題是:城邦幸福與個人幸福究竟是相同還是相異?這個問題可作明確的答復:大家全都認為兩者相同」(1324a5-7)意指城邦整體幸福與個人幸福必定同一,如此培養公民美德也涉及個人美德的培養,即需拉入《尼各馬可倫理學》(下稱<倫理學>)一同討論。《倫理學》討論高尚的紳士應當擁有何種品質,其中涉及道德德性、理智德性、實踐智慧,而在最後一章談論幸福時,將最幸福的狀態歸諸與和神一般的哲學沉思生活,而非城邦公民的政治活動,然而這是否已打破個人幸福與城邦政體幸福的一致性,而該重新質疑好人是否等同於好公民?若是,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第七、八章談及的青少年教育,實際上只不過是私人德性,教人如何成為有教養之人,卻與無關乎公民美德的培養,也無助於公民思考眾人應當如何更好地一同生活,並知曉如何建構最佳政體和實施最佳治理以實現此種生活方式。
2017年3月29日 星期三
主題探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當處境大不同,公民身份涵攝範圍各異,古人主張尚有探究考掘的必要?這一點宜先好好思索,作研究畢竟不同於唱聖歌、上禮拜或做彌撒,用力且無情地顛覆既有的立足點是必要的勇氣。即使為了早點拿學位,最好還是選擇可用來面對現狀與未來的題材或學說。繼續努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