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

思想史研究的謬誤、困境與目的

Skinner, Quentin  1978. ‘Preface.’ In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Thought, iv-xv.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57-8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一、摘要
  1. 兩篇要旨。Skinner提醒政治思想史研究應關注政治理論和政治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認為思想家的作品皆提供了所處時代重大問題的具體答案,並以流通於當時的規範詞彙自圓其說,說服眾人,是一種直面現實的行動嘗試。因此,他批判拘泥於文本的去脈絡化研究,強調研究者應當重建著作產生的社會知識背景,並了解當時有影響力的政治詞彙,至此才能夠從意圖、動機、論題等層次理解和詮釋政治理論,使其具有真正的歷史性質而立體豐富。 
  2. 應當避免的神話。傳統的思想史研究會把文本當做自足的考察對象,旨在理解作者說了什麼以試圖恢復作品的意涵,且認定其有永恆的智慧值得後人借鑒與學習。然而Skinner認為,這種研究方法締造了一種值得懷疑的「神話」,具體表現為四種形式:一、「學說神話」將思想家零散或附帶的說法設定為研究者所期待的主題學說,若未能滿足期待,就予以批判;二、「連貫性神話」尋找作者思想的連貫性,否定前後矛盾的可能,盡力創造聯結以解釋其思想的完整結構;三、「預見的神話」以後人誤用學說所造成的危害指責作者,而不理會作者意圖與動機;四、「偏狹的神話」連接本不相干的兩種思想,呈現其先後的內在關係(後者是否受到前者影響),以證成某一著作的重要性。「神話」的根源在於研究者無意識的預期判斷與成見,未能保有各種可能性的開放態度,因而造成先下判斷進而再尋找證據剪裁的危險,無助於求真還原,亦非嚴謹的思想史研究。 
  3. 思想史研究的指向和目的。Skinner提到,比起搜羅作者的思想碎片從而發現其中的系統和連貫性,概念的混亂、詞彙意義的變動和矛盾、語境的模糊等恰恰才是處理歷史常面臨的真實困難。因而他提醒,對問題的深思熟慮不能簡化為一種格式或指向單一目的的活動,思考過程需要投入相當精力,且其中的煎熬與迷惑是常態卻彌足珍貴。另外,與科靈烏類似,Skinner認為思想受限於歷史條件,它在特定時刻下,基於特定意圖,回答著特定的問題。因此,學習和研究歷史不該期待從中獲得不變經驗和教訓,而是應當從中分辨必然和隨機之別,使自己有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摸索可能與不可能的界限。 

二、評價:
  • Skinner在批判「神話」時把「傳統研究者認為作者受到迫害而進行間接寫作」視作時代誤植,然而我認為探討作者是否受到迫害實際上已回到歷史脈絡和時代語境中,而並非如Skinner所言僅限於文本考察,除非研究者並無提出任何證據證明當時隱喻寫作的必要性背景及其隱喻為何。另外,在運用修辭策略說服讀者之外,以隱喻避開禍害或許同時也是作者的動機,與Skinner提倡的研究策略並不相違。但需要警惕地分辨研究者聲稱因迫害而來的隱喻是基於歷史或只是現實投射,研究者亦需檢證得出結論所需的合適步驟與反思自己證明的基礎。 

關鍵詞:神話、典範優先、問答邏輯、自知之明

觀念史研究與修辭

Skinner, Quentin 2002. ‘The Idea of a Cultural Lexicon.’ ‘Retrospect: Studying Rhetoric and Conceptual Change.’ In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一、摘要:
  1. 思想史研究對象的轉變。Skinner反對強調普遍性與恆久性的「單元觀念」(unit ideas)研究,提倡將「概念」作為思想史研究的對象,使思想史的任務由探尋意涵轉而成為考察概念形成的知識環境及其含義演變。此外,他更多關注於概念在某一特定時段的突然轉變,正因在這短暫階段,概念被重新定義或創造而改變了它們在社會思潮中的地位,因而考察概念除了要理解概念的意義,更要呈現何以概念在當時遭到廢棄或佔據主導作用,其能發揮何種作用,概念彼此間關係及其與更廣闊信仰體系間的關係。
  2. 概念與詞彙的關係。因概念由特定詞彙表達,考察概念必定離不開對詞彙的研究,而兩者的關係大致為:一、一套新詞彙出現,進而人民接受和討論這一新的概念;二、社會價值的概念的變遷改變了人民所使用的詞彙。但這並不意味著詞彙與概念之間有著必然的對應關係,而僅是相對關聯密切。
  3. 修辭分析。作者期望建構解答時代困境的思想論證並說服同胞接受,因而多採取修辭策略重新定義詞彙和概念,具體表現在運用評價性的詞彙,如將「勇氣」與某一行動關聯,該行動則會對讀者產生積極效應,進而成功發揮改變讀者觀念或道德認同的作用,使某種飽受爭議的社會行為正當化。修辭分析需要從三個層面理解詞彙的語意,知其判準與指涉物,並了解其評價性態度。同時亦需兼顧同時代的知識背景甚至將之放在文化脈絡下研究。
二、問題:
  • Skinner認為,作者可規範性使用遵循時代概念語境的論述慣例而起引領風氣的作用,但同時這種規範性地運用也是概念轉變的契機。換言之,概念轉變並非自然,而是透過作者有意識的創作或無意識的論述習慣所創造。然而,若某時代作者們皆期望能說服眾人其思想論證,競逐影響力,同時代間詞彙和概念的使用是否並存且不可供量而非似有遞進的轉化?另外,Skinner談及商業性質的詞彙運用並不能當做概念轉變的例子研究,而今詞彙的使用隨機性更大增,這種研究方法僅能考察思想家文本,卻是無助理解今日概念轉變的「過時」討論?

關鍵詞:概念史、論述策略、修辭、詞彙


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詮釋意圖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Skinner, Quentin 2002. ‘Interpretation, Rationality and Truth.’  ‘Motives, Intentions and Interpretation.’‘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ct.’  In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一、摘要
  1. 三篇要旨。Skinner認為歷史學者的要務不在於區分文本作者的真假信念,而在於解釋信念在當時為何及如何理性或不理性。而更重要的是挖掘和解釋作者的深層意圖,盡可能充滿公共性與現實感地重建歷史。 
  2. 文本詮釋與意圖。Skinner提醒,若要盡可能豐富地理解文本,除了傳統地論述和分析字面上的意思外,更要試圖揭示作者的意圖,關注言說的「行動」面向,即把作者的論述當做是不斷介入現實政治的論辯,並發掘其對讀者的影響。作者舉例,若將馬基維利的《君主論》放置在當時的文化語境下,其第18章不僅僅是作者「提醒」君主保持權力需仰賴於暴力與欺詐的信念展示,而且是「引用」西塞羅的觀點以「諷刺」傳統主張,並且「反駁」文藝復興核心價值的豐富論述行動。這一主張可運用至所有哲學文本,關鍵在於分析作者的意圖及其行動(what he is doing),其如何介入政治活動,與當時的思想有何關聯。 
  3. 意圖與動機之分。意圖指作者真正關懷之事,而動機則指使之發揮公眾影響力的途徑和方式,如「說服」、「恐嚇」、「諷刺」等,此離不開特定的論述策略和修辭,並期望透過這種「文本戰略」樹立權威,激發讀者(參與對話者)的情感以達成目的。因而,探究作者基於何種意圖,以什麼策略對讀者說了什麼,是文本分析的重點。 
  4. 公共性與現實感。從方法討論中推測,Skinner認為作者出於深切關懷時代困境,並期望建構一個能促使國家良好運轉的思想基礎,且能夠得到人民普遍認同的意圖而創作文本,並非是私人且脫離公眾、時代的寫作。反推回來,若運用Skinner的方法,或許有助於在文本分析中呈現政治學研究所要求的公共性與現實感。
二、問題
  • 若如J. Pocock所言,讀者在閱讀和理解文本時,不可避免受所處背景影響,進而以其方式詮釋、轉化了文本內涵,因而政治論述得以於不同時代讀者間,在不同層次中被認知、使用甚至創造,此或許可以稱為文本的「當代性」。但Skinner解釋和分析作者的意圖、動機和論述策略等,似乎預設論述策略能夠發揮較為普遍且一致的作用,即傳達或實現作者意圖而幾乎不受讀者所處脈絡影響,此效果是否及如何可能或不可能?若可能,此種研究方法對文本詮釋的當代性有礙?若不可能,研究者如何盡可能脫離自身所處背景影響,回到那個當代,以Skinner提供的路徑進行思想史研究?

關鍵詞:文本詮釋、意圖、論述策略、言說行動

2017年6月6日 星期二

關於期末報告

  • 為便利同學們準備嚴謹的期末報告,以接近碩士論文計畫,特停課兩次,迨六月二十一日課堂,將進行兩項活動。一是檢視新劍橋學派的政治思想方法論,二是發表富有方法論反思企圖的期末報告。祝同學們順利!

思想史的意義與理解

Skinner, Quentin 1978. ‘Preface.’ In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Thought, iv-xv.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inner, Quentin 2002.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57-8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摘要:

  1. Skinner認為,研究與詮釋經典的思想史研究者所探究的是,文本所希望表達中心思想(fundamental concept)以及文本作者對於社會、道德、政治、宗教各個層面上所堅守的問題關懷為何。Skinner認為這樣的探究,使得研究者在過程中以及詮釋時,不可避免產生的謬誤:一是以個人的既定的觀點或經驗詮釋作者的語意,這樣的謬誤很容易會陷入例如時代上的錯亂 ,以不同的時歷史背景作詮釋;或是做成超出文本作者所可能考量或甚至不曾考量的解釋。二是對於文本中心思想(fundamental concept)的考察,Skinner認為考察文本中心思想是重要的,但研究者往往出現對於文本中心思想的預設與執著,以至於對文本主題的誤讀,論述的主體亦會因此被忽略。三是將成為文本解決係現實困境的典範,而因陷入謬誤的得出的結論Skinner認為只是一種「神話」(mythology)。
  2. 以上的謬誤除了將文本做了粗糙的分類與解讀外,並無助於對文本進行理解,研究文本或對話不應純然的只從字裡行間進行閱讀,理解文本,必須要回作者書寫時、談話時的政治社會脈絡當中,探尋當時的意識形態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書寫時的意圖(intention)為何,另外,Skinner認為並不存在放諸四海皆準的論述,每一套論述具都獨特的意圖,其所對應的也是單獨的問題,也因此不應以過去文本的所關懷的主題對應現實問題。

問題:

  • Skinner認為以意識形態的史觀作為研究方法,對於特定時期歷史研究所能涵蓋的範圍較為廣,惟一般政治生活的展現或行為並不全然只因當下的政治社會環境所影響,同時亦存在因過去反覆的準則或習慣,依照Skinner的論點,論述僅能與同時代的進行比較,亦不可對應現實,那歷史研究會否因之成為各個時代的獨立敘述?現實問題完全不可能有可借鏡之處?

關鍵字:


  • 思想史、意識形態脈絡、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