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i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57-8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一、摘要
- 兩篇要旨。Skinner提醒政治思想史研究應關注政治理論和政治生活之間的密切關係,他認為思想家的作品皆提供了所處時代重大問題的具體答案,並以流通於當時的規範詞彙自圓其說,說服眾人,是一種直面現實的行動嘗試。因此,他批判拘泥於文本的去脈絡化研究,強調研究者應當重建著作產生的社會知識背景,並了解當時有影響力的政治詞彙,至此才能夠從意圖、動機、論題等層次理解和詮釋政治理論,使其具有真正的歷史性質而立體豐富。
- 應當避免的神話。傳統的思想史研究會把文本當做自足的考察對象,旨在理解作者說了什麼以試圖恢復作品的意涵,且認定其有永恆的智慧值得後人借鑒與學習。然而Skinner認為,這種研究方法締造了一種值得懷疑的「神話」,具體表現為四種形式:一、「學說神話」將思想家零散或附帶的說法設定為研究者所期待的主題學說,若未能滿足期待,就予以批判;二、「連貫性神話」尋找作者思想的連貫性,否定前後矛盾的可能,盡力創造聯結以解釋其思想的完整結構;三、「預見的神話」以後人誤用學說所造成的危害指責作者,而不理會作者意圖與動機;四、「偏狹的神話」連接本不相干的兩種思想,呈現其先後的內在關係(後者是否受到前者影響),以證成某一著作的重要性。「神話」的根源在於研究者無意識的預期判斷與成見,未能保有各種可能性的開放態度,因而造成先下判斷進而再尋找證據剪裁的危險,無助於求真還原,亦非嚴謹的思想史研究。
- 思想史研究的指向和目的。Skinner提到,比起搜羅作者的思想碎片從而發現其中的系統和連貫性,概念的混亂、詞彙意義的變動和矛盾、語境的模糊等恰恰才是處理歷史常面臨的真實困難。因而他提醒,對問題的深思熟慮不能簡化為一種格式或指向單一目的的活動,思考過程需要投入相當精力,且其中的煎熬與迷惑是常態卻彌足珍貴。另外,與科靈烏類似,Skinner認為思想受限於歷史條件,它在特定時刻下,基於特定意圖,回答著特定的問題。因此,學習和研究歷史不該期待從中獲得不變經驗和教訓,而是應當從中分辨必然和隨機之別,使自己有自知之明(self-knowledge),摸索可能與不可能的界限。
- Skinner在批判「神話」時把「傳統研究者認為作者受到迫害而進行間接寫作」視作時代誤植,然而我認為探討作者是否受到迫害實際上已回到歷史脈絡和時代語境中,而並非如Skinner所言僅限於文本考察,除非研究者並無提出任何證據證明當時隱喻寫作的必要性背景及其隱喻為何。另外,在運用修辭策略說服讀者之外,以隱喻避開禍害或許同時也是作者的動機,與Skinner提倡的研究策略並不相違。但需要警惕地分辨研究者聲稱因迫害而來的隱喻是基於歷史或只是現實投射,研究者亦需檢證得出結論所需的合適步驟與反思自己證明的基礎。
關鍵詞:神話、典範優先、問答邏輯、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