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問題和啟發

  1. 徐復觀於1957年〈致香港「新生晚報」編者信〉提到「我對民主自由的了解,及想為民主自由作相當的努力,開始於民國三十七年,這是從現實政治的體驗中得來的。這幾年因對中國歷史文化多花費了一點工夫,更增加我對民主自由的信念。此生此世,我絕不參加現實政治;但有生之日,即為民主自由奮鬥之年。」又於1971年〈中國人對於國家問題的心態〉再提「我是一個非常討厭現實政治的人;從民國三十七年起,便決心不再參與現實政治。」後來徐復觀逝世後,由曹永和等人編寫的《徐復觀教授紀念文集》中收錄 〈徐復觀先生年譜〉,簡略記錄了民國三十七的事件「四十六歲。抱有『由救國民黨來救中國』的心願。初識香港華僑日報之岑維休、岑才生及歐陽百川諸先生,此一友誼持久不變。三十年來,華僑日報提供了現實權勢之外的立足地,年底離開廣州。」緊接著民國三十八年「應蔣公之召,在溪口住四十天。在廣州與熊十力先生話別,自此人天永隔。五月抵臺中,六月十六日『民主評論』在香港創刊。在臺中居住長達二十年,與莊垂勝,張深切、張煥圭等諸先生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完全脫離政界。」根據徐復觀的自述與後人記載的身世經歷,可推測他的生命經歷和思想皆於民國三十七年左右發生了許多轉變,其民主自由思想的啟發來自於現實政治,卻自此決定不再參與現實政治,看似互相矛盾的觀念和決定從何而來,即當時徐復觀所經歷和感知的現實政治究竟如何?
  2. 以上資料提供了嘗試回答上週「徐復觀為何討論何為『自由』:人物所處的時代脈絡及面臨的問題」的時間節點以及著手的方向,即自由民主思想起源的「現實政治」境況和使之信念加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等兩個脈絡。另外,在〈論自由主義及派生的自由主義〉中,若對照西方人對自由主義的詮釋,徐復觀在該文中對西方自由主義發展歷程及「派生的自由主義」概念的批判具有相當的挑選性,這或許與他所接觸的西方書籍和其因「救亡」目的而無意識調適西方人的概念有關,因而他思想的來源可能還與他所閱讀的西方書籍有關,為何挑選這些並如此批判,或許能作為回答以上問題的第三個脈絡。徐復觀自由觀的形成是否與這三個脈絡有關,如何深入挖掘?或尚其他探索方向?希望明天可以詢問黃老師以上問題。
  3. 這週閱讀黃克武老師《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發現作者於第四章〈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接受與批判〉歸納出嚴復自由主義思想的三個特征:(1)追求富強(2)肯定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但拒絕己種群輕的個人主義,並強調己群並重(3)調適性的漸進改革,三者構成高度整合性的政治理論,試圖證明嚴復主動融合中西思想而建構出自身的思想體系的創造性。回看我上週的第二點,企圖發現徐復觀「自由」的根本精神為何以表明其獨特性,相較黃老師詮釋嚴復自由主義的宏觀視角顯得狹隘,而上週老師於課堂上也提醒,徐復觀的「自由」或許不僅限於雜文,還有全集的思想史部分,我也聯想到徐復觀可能在其他文章裡未提「自由」一詞,但闡述與其自由理念相關的概念。這些聯繫起黃克武老師的詮釋視野,不知道是否可以在徐復觀自由觀的研究中,也嘗試從多層面著手,從他零散的觀點中建構出比較完整的「自由觀」或「自由主義」思想體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