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關於貼文

  • 自本週起,課程進入不同階段,請修課同學至遲於每週上課前一天下午六點前貼文,保持碩士生水平的自我鞭策和書寫質量。
  • 當週未能準時貼文者,請勿出席當週課程。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授課進度調整

05/03
  • 余英時,1976,「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歷史與思想〉,頁1-46。台北市:聯經。
  • ---  「『君尊臣卑』下的君權與相權-『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餘論」,〈歷史與思想〉,頁47-75。
  • ---  「唐、宋、明三帝老子注中之治術發微」,〈歷史與思想〉,頁77-86。
05/10
  • 余英時,1982,「道統與政統之間」,〈史學與傳統〉,頁30-70。台北市:時報文化。
  • ---  「中國知識份子的古代傳統」,〈史學與傳統〉,頁71-92。
  • 王汎森,2003,「晚清的政治概念與『新史學』」,《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頁195-220,台北市:聯經。
  • ---  「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頁275-302。
05/17
  • 金觀濤、劉青峰,2009,「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起源和演變」,《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頁103-150。北京:法律出版社。
  • ---  「從『共和』到『民主』——中國對西方現代政治觀念的選擇性吸收和重構」,《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頁252-288。
  • ---  「五四《新青年》知識青年為何放棄『自由主義』?——重大事件與觀念變遷互動之研究」,《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頁403-420。

05/24
  • Pocock, J. G. A.  2009.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A Methodological Enquiry.’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3-1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9. 'The Re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Towards the Historiograph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67-86.
05/31
  • Pocock, J. G. A.  2009.  'Texts as Event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106-119.
  • ---  2009.  'The Politics of History: The Subaltern and the Subversive.'  I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Essays on Theory and Method, 239-256.
06/07
  • Skinner, Quentin  1978. ‘Preface.’ In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Thought, iv-xv.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002. ‘Mean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57-89.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06/14
  • Skinner, Quentin  2002. ‘Interpretation, Rationality and Truth.’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27-56.
  • ---  2002. ‘Motives, Intentions and Interpretation.’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90-102.
  • ---  2002. ‘Interpret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Speech Act.’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103-127.
06/21
  • Skinner, Quentin  2002. ‘The Idea of a Cultural Lexicon.’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158-174.
  • ---  2002. ‘Retrospect: Studying Rhetoric and Conceptual Change.’  In Visons of Politics, vol. 1, Regarding Method, 175-187.

問題和啟發

  1. 徐復觀於1957年〈致香港「新生晚報」編者信〉提到「我對民主自由的了解,及想為民主自由作相當的努力,開始於民國三十七年,這是從現實政治的體驗中得來的。這幾年因對中國歷史文化多花費了一點工夫,更增加我對民主自由的信念。此生此世,我絕不參加現實政治;但有生之日,即為民主自由奮鬥之年。」又於1971年〈中國人對於國家問題的心態〉再提「我是一個非常討厭現實政治的人;從民國三十七年起,便決心不再參與現實政治。」後來徐復觀逝世後,由曹永和等人編寫的《徐復觀教授紀念文集》中收錄 〈徐復觀先生年譜〉,簡略記錄了民國三十七的事件「四十六歲。抱有『由救國民黨來救中國』的心願。初識香港華僑日報之岑維休、岑才生及歐陽百川諸先生,此一友誼持久不變。三十年來,華僑日報提供了現實權勢之外的立足地,年底離開廣州。」緊接著民國三十八年「應蔣公之召,在溪口住四十天。在廣州與熊十力先生話別,自此人天永隔。五月抵臺中,六月十六日『民主評論』在香港創刊。在臺中居住長達二十年,與莊垂勝,張深切、張煥圭等諸先生建立了真摯的友誼。完全脫離政界。」根據徐復觀的自述與後人記載的身世經歷,可推測他的生命經歷和思想皆於民國三十七年左右發生了許多轉變,其民主自由思想的啟發來自於現實政治,卻自此決定不再參與現實政治,看似互相矛盾的觀念和決定從何而來,即當時徐復觀所經歷和感知的現實政治究竟如何?
  2. 以上資料提供了嘗試回答上週「徐復觀為何討論何為『自由』:人物所處的時代脈絡及面臨的問題」的時間節點以及著手的方向,即自由民主思想起源的「現實政治」境況和使之信念加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等兩個脈絡。另外,在〈論自由主義及派生的自由主義〉中,若對照西方人對自由主義的詮釋,徐復觀在該文中對西方自由主義發展歷程及「派生的自由主義」概念的批判具有相當的挑選性,這或許與他所接觸的西方書籍和其因「救亡」目的而無意識調適西方人的概念有關,因而他思想的來源可能還與他所閱讀的西方書籍有關,為何挑選這些並如此批判,或許能作為回答以上問題的第三個脈絡。徐復觀自由觀的形成是否與這三個脈絡有關,如何深入挖掘?或尚其他探索方向?希望明天可以詢問黃老師以上問題。
  3. 這週閱讀黃克武老師《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發現作者於第四章〈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接受與批判〉歸納出嚴復自由主義思想的三個特征:(1)追求富強(2)肯定自由、民主與資本主義,但拒絕己種群輕的個人主義,並強調己群並重(3)調適性的漸進改革,三者構成高度整合性的政治理論,試圖證明嚴復主動融合中西思想而建構出自身的思想體系的創造性。回看我上週的第二點,企圖發現徐復觀「自由」的根本精神為何以表明其獨特性,相較黃老師詮釋嚴復自由主義的宏觀視角顯得狹隘,而上週老師於課堂上也提醒,徐復觀的「自由」或許不僅限於雜文,還有全集的思想史部分,我也聯想到徐復觀可能在其他文章裡未提「自由」一詞,但闡述與其自由理念相關的概念。這些聯繫起黃克武老師的詮釋視野,不知道是否可以在徐復觀自由觀的研究中,也嘗試從多層面著手,從他零散的觀點中建構出比較完整的「自由觀」或「自由主義」思想體系?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問題與關鍵字

問題:以徐復觀的論著探知傳統儒家思想與自由民主人權間彼此是否互斥的關係?
假定答案為非,徐教授論著如何解釋其認知下儒家思想與自由民主人權間是否得以結合?若可,如何結合?何以結合?又為何無法結合?

關鍵字:儒家思想、自由、民主、人權、治理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問題和途徑

1.問題:徐復觀的自由觀是什麼?
2.如何研究:
(1)徐復觀為何討論何為「自由」:人物所處的時代脈絡及面臨的問題
(2)徐復觀如何以中國文化傳統理解「自由」與他所認為「自由」的根本精神是什麼,後者即其自由觀的獨特性所在。
(3)實踐之艱難與阻礙為何,現實和理想掙扎間的「自由實踐」是知識份子的使命。
(4)以上第(3)點在今日有無可能?為何有或無?

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

主題探索

關鍵詞:徐復觀、經權觀、民主、統治正當性、決策代價